-
二里头遗址 编辑
二里头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于此。 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
中文名:二里头遗址
所属年代:夏中晚期和商初期
发掘年代:1959年起
面积:约 3 km²
发掘地:偃师区二里头村
地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属国家:中国
所属城市: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引出了《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
二里头遗址考古现场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通过60多年的持续发掘和研究,二里头遗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群等诸多“中国之最”
二里头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从1960年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考古人员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号、2号宫殿基址,发现了青铜冶铸遗址,清理了不同等级的墓葬,确定了遗址的都邑性质。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考古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抢救性发掘,其中包括铸铜作坊遗址;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绿松石器等。
二里头遗址绿松龙
2003年,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发现了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宫城,其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该考古发现入选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4年,二里头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辙使用痕迹。
2004年至2005年,通过对多处夯土墙遗迹的发掘、分析,考古人员认为在宫城南部存在一处与宫城并列的大型夯土围垣设施,里面有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铸铜作坊等。
2005年至2006年,发现6号宫殿遗址。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员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在宫城东北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的一处巨型坑,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0年10月,二里头遗址考古公布新发现,二里头都城极可能是以纵横交错的道路和围墙分隔形成多个网格。历年,在其中多个网格内发现有不同等级的建筑和墓葬,每个网格应属不同的家族,极可能已出现了家族式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随着2021年考古工作持续推进,研究人员在道路的南侧、北侧都发现了部分两米宽的夯土墙,与宫城的北墙、南墙分列于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也进一步证实了多网格式的布局。
2021年1月,二里头遗址发现一座高规格夏代墓葬,墓葬内首次出现蝉形玉器。该墓葬极可能是二里头遗址迄今为止发现的随葬品最为丰富的一座。 12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一处骨器、角器加工作坊及一座较完整的陶窑。
2021年12月,二里头遗址考古又有了最新发现,在遗址宫城区的西南角附近清理出多座骨料、角料坑,对以后研究二里头文化骨器、角器的加工流程、加工工艺、城市布局、规划理念等更多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会在北京发布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经过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代都城有了新发现,以道路和墙垣规划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形成多网格式宏大格局,确立了都邑规划布局的基础框架,或为“里坊制”城市布局的雏形:每个网格应属不同人群,表明二里头都城极可能已出现了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布局。严谨、规整的规划布局,显示社会结构分明、等级明显,统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二里头遗址多项重要新发现,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发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其中一个灰坑即出土了600多片。 考古人员在遗址北缘中部首次发现较为丰富的制陶遗存,在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在祭祀区以西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大型居址及高规格墓葬,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2022年12月16日,二里头遗址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23年4月,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表示,通过研究基本确定,二里头遗址一共分四期: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680年,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80年至公元前1610年,三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10年至公元前1560年,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0年。
2023年12月9日,国家文物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的最新成果。会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怀颖介绍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这两处公众颇为关心的遗址的考古研究新发现。
二里头遗址地图
二里头遗址文物
新世纪以来的钻探与发掘结果表明,二里头遗址沿古伊洛河北岸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北部为今洛河冲毁,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估计原聚落面积应在400万平方米左右。其中心区位于遗址东南部的微高地,分布着宫殿区和宫城(晚期)、祭祀区、围垣作坊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一般性居住活动区,常见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的小型墓葬 。
一期
二里头出土的陶文
二期
绿松石龙形器
从判定考古学文化最重要的元素——陶器上看,具有二里头文化特色的陶器群形成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作为东亚历史上最早的核心文化,在文化因素上取大范围吸收、大规模辐射之势的二里头文化,也是始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 。自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始,二里头文化向北越过黄河,向东、西方向也有所推进,而向南推进的力度最大 。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宫殿区的面积不小于12万平方米,其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仅见于这一区域。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和贵族墓葬主要发现于这些区域。其中宫城东北和宫城以北,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两个区域。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和铸铜作坊都位于宫殿区以南,已发现了夯土墙。这一有围墙圈护的作坊区应是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祭祀活动区位于宫殿区以北和西北一带,东西连绵约二三百米。这里集中分布着一些可能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墓葬和其他遗迹。
都邑主干道网位于宫殿区的外围。已发现的四条大路垂直相交,略呈井字形,显现出方正规矩的布局。保存最好的宫殿区东侧大路已知长度近700米。大路一般宽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这几条大道的使用时间均较长,由二里头文化早期沿用至最晚期。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这一庞大的中心城市最终在二里冈文化晚期沦为一般聚落,遗存仅见小型房址、灰坑、墓葬等,它们叠压或打破了二里头文化的宫殿基址。此后,聚落彻底废毁。
二里头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制造贵族奢侈品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祭祀区、贵族聚居区都拱卫在其周围。上述种种,无不显示出其王都所特有的气派。由上述发现可知,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就现阶段的认识而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创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三期
二里头遗址绿松龙
随着宫城城墙与一批新的大型建筑基址的兴建,宫城内的日常生活遗迹,如水井、窖穴等在数量上显著减少。这一现象似乎昭示了宫殿区功能的变化。在围垣作坊区的北部,一处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区域被用作绿松石器的生产。与此同时,铸铜作坊开始生产作为礼器的青铜容器。除了青铜礼器,贵族墓中也开始随葬大型玉礼器,其奢华程度较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又上了一个台阶。联系到大型宫室的营建,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朝廷”与“宫廷礼仪”应是发端于此期的 。
概况
二里头遗址图
宫城
夏朝宫殿复原图
此外,在二里头遗址上,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大路最宽处20米左右,相当于现代的4车道公路;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辙,这在东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知道,在商人在殷墟时期引进马车前的数百年,中原地区已有用车传统 。
墓葬
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墓葬,已有数百座之多,但大部分为中小型墓,规模较大者只有1座,位于2号宫殿夯土基址的北部正中。中、小型墓葬规模虽然不大,但随葬品十分丰富,其中也不乏精品。
作坊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
文物
遗址中还出土数件镶嵌绿松石的兽面铜牌饰,制作精美,表现出了极其熟练的镶嵌技术,是中国最早的铜镶玉石制品,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他铜器还有生产工具刀、锛、凿等;武器戈、戚、镞等;乐器铃等。二里头遗址的玉器数量丰富,风格独具,器形有圭、璋、琮、钺、刀和柄形饰等,多为礼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重大考古发现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晚期的1号、2号宫殿基址,是此前学术界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成果层出不穷。2004年,考古人员在2号宫殿基址下面发掘出了一座时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型建筑基址,将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宫城的最早年代提前约百年左右。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2号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遗址考古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多网格式的结构布局,是探讨早期国家都城制度、手工业与社会经济、礼仪与丧葬制度等问题的重要线索。
2022年9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中,二里头遗址的重要考古新进展为揭示史前与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发展脉络再添新证,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更深入。 实证了距今3800年前后的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关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二里头一期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四期的部分时期或者全部为夏遗民遗迹;另一种意见认为遗址的第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遗址。
测年结果
二里头遗址的C14测年
一般认为第一、二期是夏文化遗址,第三、四期是商汤都城的说法是受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影响,因为根据2005年、2006年中国考古学院利用系统测定法,将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年限制在前1750年~前1500年(绝大部分测定的时间落在了前1730年~前1720年之间),这样第三期的上限就是前1600年,四期就是前1560~1520年,但是由于二里头的一期起步,二期发展,三期繁荣,四期衰落,一到四期连贯发展,中间没有断层,所以二三期作为夏商分界点不合适,很显然夏商分界点在四期,这样结合《古本竹书纪年》商朝共29王496年(两汉都不止12帝,但是史书上都是用前汉十二帝、后汉十二帝来介绍两汉皇帝,对于商朝少了一王,可能是传抄的失误,也可能是有一王不被承认)从前1046年商周分界上推496年到前1542年,正好落在了四期中间,非常符合二里头遗址考古的遗址,所以二里头意义非凡,既可以找到夏朝自太康到夏桀共12世15后的夏邑遗址,也可以从中找到夏商分界的合理年代。
名家观点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核心载体,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王国的兴起、王都规制、宫室制度等涉及中华文明发展的重大学术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立,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历史的力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李伯谦:二里头遗址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涵及其反映出来的众多发明创造,代表了夏王朝中晚期华夏文明发展的新高度。夏朝在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有古文献记载,但之前因长期没有考古实证而颇受质疑。60年来,二里头及周边一系列遗址考古发掘研究,证实了夏朝历14代17王471年。这也让二里头这个都邑遗址,成为中华文明从古国迈入王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这本身已经非常有意义,其重要性不在于它是否为夏都。在整个东亚大陆从没有中心、没有核心文化过渡到出现一个高度发达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正好处于这一节点上。二里头的价值不在于最早也不在于最大,而是在这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转折点上。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紫禁城”、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车辙、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从考古学本位看,这些已足够了,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并不妨碍我们对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文明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的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介绍,之所以判定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主要出于三方面的科学考量。首先是通过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来判定二里头所处的相对年代,它处在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之间。其次是通过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二里头遗址至今3800到3500多年之间,年代跟史书记载的夏朝中晚期比较吻合。此外,二里头遗址所处位置是河南省西部,这也符合史书记载的夏朝主要活动区域。“更为重要的是二里头遗址出现了一系列王朝气象的内涵。”赵海涛说,二里头文化以其高度辉煌的王朝气象、高度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成为距今3800-3500年前后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广域王权国家,并率先进入王朝文明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原腹地形成了以二里头都城为中心的金字塔式聚落整体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通过碳14测年、文献记载、考古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
博物馆建设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设置五个基本陈列展厅。基本陈列展厅包括“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纪探索”三部分。汇集了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以来主要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 。
2020年12月30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化展厅投入试运营,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复原展示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整体面貌 。
申遗进展
2019年,二里头遗址申遗前期工作启动 。
2020年,河南省委组建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专班,洛阳市研究制定了《洛阳市加快推进二里头遗址考古保护利用和夏文化研究专班工作机制》和《实施方案》 。7月,二里头遗址保护和申遗专家座谈会在洛阳市文物局召开,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
2021年10月,二里头遗址申遗写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 。同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二里头遗址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文件提出要积极培育二里头遗址等世界遗产申报预备项目。
2022年3月,洛阳市政府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签订二里头遗址考古、研究与申遗四方合作框架协议 。
2005年04月19日,“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9月,被评选为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1年10月,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2023年2月3日,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候选项目名单。
2023年2月27日,“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围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2023年3月21日,“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3月28日,“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4月18日,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授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