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语文 文言文 发布时间:2023-04-09 12:54:27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
《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两小儿辩日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文言文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二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三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两小儿辩日》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太阳远中午太阳近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太阳近,中午的太阳远,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
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但真正的答案却有2个:相对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两小儿辩日阅读答案
问题: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这部书内容中的学术观点属于________学派,而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盘盂( ) ②孰为汝多知( )( )
3.解释加粗的字。
故: 去: 日中: 沧沧: 及: 汤:
4.用自己的话说明两小儿的观点
5.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
答案:
1、《列子.汤问》 道家 儒家
2、① yú ②shú zhì
3、原因 、距离、正午、清凉略带寒意、到 至、热水
4、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5、一儿从大小角度(视觉)看问题,另一儿从人对阳光的感受(触觉)看问题。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很方便。
猜你喜欢:
- 蜀道难 李白噫吁巇,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
- 长安春 唐·白居易原文: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 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译文/翻译:青门柳枝软无力:&
- 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终年五十五。武帝受禅,追尊号曰文皇帝,庙称太祖。文皇帝讳昭,景帝之母弟也。值魏明奢侈之后,帝蠲除苛碎,不夺农时,百姓
-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清)曾国藩今天下郡县牧民之吏,大抵以刑强齐之耳。任蚩蚩者自为啄息喜怒,一不顾问。至其犯法,小者桎梏,大者弃市,豪强者
- 王霆,字定叟,东阳人。霆少有奇气,试有司不偶,去就武举,嘉定四年,中绝伦异等。乔行简考艺别头,喜曰:“吾为朝廷得一帅才矣。”时潘甫等起兵事甫
- 孙膑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导语:孙膑(生卒年不详),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菏泽
- 南史原文:陆杲,字明霞,吴郡吴人也。祖徽,字休猷,宋补建康令,清平无私,为文帝所善。元嘉十五年,除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加督,清名亚王镇之,
- 陈书原文: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也。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萧映为郡将,召为主簿。卢子略之反也,恪拒战有功,除中兵参军。高祖与恪同郡,情好甚暱
- 方良永原文: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
- 晋书原文: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
- 左雄字伯豪,南阳涅阳人也。安帝时,举孝廉,稍迁冀州刺史。州部多豪族,好请托,雄常闭门不与交通。奏案贪猾二千石,无所回忌。永建初,公车征拜议郎
- 甲明皇封禅泰山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甲)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惟郑镒因说
- 《北史·柳庆传》参考译文/翻译: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晕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
- 文言文教学体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
- 曾巩原文: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
- 《百家姓幸》文言文《百家姓?幸》作者:佚名历史来源一世祖偃公周成王赐姓壬戌年公元前1079年,镇守沧州,(雁门在此地域内),渤海沧州青池人.
- 周书贺兰祥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
- 狼子野心的文言文翻译导语:说到文言文翻译,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学生觉得很难。其实只要多看、多记、多理解,渐渐地就不那么难了。
- 以虎为火文言文阅读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东瓯之人谓火为虎,其称火与虎无别也。其国无陶冶而覆屋以茅,故多火灾,国人咸苦之。海隅之
- 史记原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遂西入秦。上《谏逐客书》,始皇用其计
